让网友们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中国传媒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发布会在京举行

2022-03-25 17:12:26 来源:中国传媒

导读:本网讯(记者王清机报道)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学所联合喜临门睡眠研究院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

           本网讯(记者王清机报道)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学所联合喜临门睡眠研究院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刚,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美国睡眠科学院委员郭兮恒等领导和嘉宾受邀出席了本次活动。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喜临门睡眠研究院,在中国睡眠研究会的学术支持和知萌咨询机构的协作支持下,通过深度研究、社会调查等方式,发布的首份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的睡眠研究报告,也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分析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民众的睡眠状况、睡眠问题及其影响的学术著作

本研究所用数据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21年11月开展的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课题组采用PPS抽样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国家统计局,2021)中的各省份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各省份抽样配额。调查样本为18~71岁成年人,最终样本覆盖除西藏、宁夏、青海、海南和港澳台外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样本6037个。样本平均年龄为29.66±9.09岁,其中男性3087人(51.13%),女性2950人(48.87%)。

图片1_副本.jpg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指出,我国民众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

作为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喜临门睡眠研究院,在中国睡眠研究会的学术支持和知萌咨询机构的协作支持下,通过深度研究、社会调查等方式,发布这份首次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的睡眠研究报告,解密中国人睡眠问题背后的深层影响因素,希望引起全社会对睡眠问题的重视,通过共同努力,改善民众睡眠状况,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睡眠指数为64.78分(百分制),略高于及格水平,其中,睡眠质量指标得分为71.51分,睡眠环境指标得分为68.54分,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仅为54.73分。

通过报告中睡眠指数不同指标的分析发现,我国民众睡眠时长不足,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长于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2013年调查的美国、日本和英国民众每晚的平均睡眠时间,但短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7.61小时。64.75%的被调查者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个小时,超过8个小时的比例仅为7.97%。

报告指出,影响睡眠时长的因素分别是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学习时间长挤占了睡眠时间,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碍的影响。首先,看手机、上网是导致民众睡眠拖延和失眠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在询问因花时间在手机上而导致失眠的情况时,31.1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时”,18.7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总是”,仅7.9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几乎从不”。

调查在询问每天睡觉前看一会儿手机的情况时,53.6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总是”,20.1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时”,仅2.6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几乎从不”。21.62%的被调查者有时因上网而睡不到4个小时,30.02%的被调查者有时因熬夜上网而导致白天精神不济。中青年群体因看手机、上网导致睡眠拖延和失眠的情况最为突出,年龄越小的被调查者,手机/上网拖延睡眠的比例越高。

其次,影响睡眠时长的另一个因素是工作或学习时长挤占了睡眠时间,这一点在中青年群体中非常突出:20~29岁的青年群体,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18小时,每天平均工作或学习时长为8.04小时,工作或学习时长基本正常,但睡眠时长短于这个年纪所需的睡眠时间。30~39岁的群体,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每天平均工作或学习时长为8.43小时;40~49岁群体的每天平均睡眠时长更短,为6.75小时,他们每天工作或学习时长更长,平均为8.49小时。超时工作在一些职业群体中普遍存在,生产工人每天工作或学习时长最长,平均为8.69小时,专业技术人员每天平均工作或学习时长为8.22小时。

最后,失眠等睡眠障碍也是影响睡眠时长的一个因素。中青年群体的失眠频率没有明显差异,但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因失眠影响睡眠的问题最为突出,而且不合理的睡眠信念最多。

睡眠问题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在近年来才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社会对于“996”工作制的批评,特别是2021年实施的“双减”政策,明确提出了保证青少年充足睡眠时间的要求,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该以保证民众的基本睡眠为基础,不断提高民众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希望个体和社会一起行动起来,努力改善睡眠状况。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指出,“双减”对中小学生睡眠问题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报告针对“双减”政策对中小学生睡眠的影响进行了专题分析,综述了“双减”政策实施前中小学生的睡眠状况结果,梳理了影响中小学生睡眠的主要因素,分析“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的睡眠状况,并提出提高其睡眠质量的针对性建议。

报告指出,“双减”政策实施前各地中小学生睡眠普遍不足,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学习压力因素,父母或看护人因素、生理因素、情绪因素、睡眠习惯和环境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在“双减”政策实施后,61.53%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了,其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的比例为64.19%,初中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的比例为51.82%;有69.98%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其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睡眠质量有所改善的比例为71.18%,初中生家长表示孩子睡眠质量有所改善的比例为65.58%。

但是,仍然有50.48%和37.77%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在工作日和周末/休息日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长仍然无法达到8小时。这些数据说明,双减政策对中小学生睡眠问题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依然值得教育者和社会各界持续关注。

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睡眠质量,报告提出的建议是:持续推进“双减”政策,积极宣传“双减”政策的意义;均衡教育资源,缓解教育焦虑;关注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家长须在健康生活方面做出表率,督促孩子养成良好作息和学习习惯。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指出,十年来我国民众睡眠时长减少近1.5小时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多元化,睡眠健康不仅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民生问题。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1年民众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64.75%的被调查者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个小时,超过8个小时的被调查者比例仅为7.97%。纵观国人从2012年到2021年十年间的睡眠情况,相比十年前,如今的入睡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起床时间晚了37分钟睡眠时长少了近1.5小时。

其中,影响睡眠时长的因素分别是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学习时长挤占了睡眠时间,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碍。在这些因素中,睡眠拖延这一主动熬夜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当代年轻人中更为流行

报告中就“睡眠拖延”这一社会现象,对民众一般睡眠拖延行为、手机睡眠拖延行为和上网睡眠拖延行为的状况及其人口学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并考察睡眠拖延和睡眠质量的关系,以及睡眠拖延对睡眠质量的预测作用。

报告指出,年轻人不受控制的手机使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睡眠质量,每日手机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会导致睡眠障碍。例如,对于手机不离手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大多数大学生存在“睡眠拖延”问题,除了生活习惯、学习压力外,手机、电脑依赖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

从人口学差异角度来看,年龄小、女性、受教育程度高、未婚民众的手机拖延睡眠行为相对较多,而个人月收入越高、拥有房产数量越多、主观社会阶层越高的民众的手机拖延睡眠行为和上网拖延睡眠行为相对越少。

在睡眠拖延现象越来越普遍,民众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差的环境下,报告也针对不同群体,不同睡眠行为提出了相关建议。

第一,现在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朋友相聚时相看两无言、亲人团聚时各玩各的手机,这种强迫性媒介使用行为,会让民众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紧张和逃避情绪。“机不离手”不仅会损伤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会损害社会成员间的交往,让社会联结变得愈发空洞,削弱社会成员间的凝聚力。因此,要有意识地控制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加强与身边人的良性互动,增强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能力。

第二,上网拖延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不止睡眠质量变差,过度上网容易增加心理压力,使思维能力变差、工作效率变低。要制定清晰的个人计划,并将目标和计划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睡眠拖延行为的出现。

第三,自我约束力不足和补偿心理很容易导致睡眠拖延,在现实生活中应注意培养自律意识,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或者采用正念的方式缓解心理失衡,这都有助于减少睡眠拖延行为,并提高睡眠质量。

第四,《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指出——我国居民的总体睡眠状况一般

报告通过构建睡眠指数来分析我国居民的睡眠状况,主要从睡眠质量、睡眠环境以及睡眠信念和行为三个维度测量。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睡眠指数为64.78分(百分制),略高于及格水平,可见我国居民的总体睡眠状况一般。其中,睡眠质量指标得分最高(71.51分),其次是睡眠环境指标得分(68.54分),得分最低的是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仅为54.73分,说明我国居民有较多不良睡眠信念和行为,反映出人们对睡眠状况的担心,对失眠等睡眠问题的认识不足以及对入睡时间的拖延,这可能与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有关,导致许多居民习惯性地在睡觉之前玩手机或上网,影响了睡眠质量。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指出——多数居民睡眠时间不足,而工作或学习时间较长

报告针对我国居民基本睡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居民在22~24点上床睡觉,在6~8点间起床,多数居民能在半小时左右入睡。64.75%的居民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个小时,睡眠时长超过8个小时的比例仅为7.97%,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

相反,每天工作或学习时长不到8个小时的居民比例仅为27.87%,有42.35%的居民每天工作或学习时长超过8个小时,其中3.54%的居民每天工作或学习时长在12个小时以上,居民每天平均工作或学习时长为8.15小时。可见,我国多数居民睡眠时间不足,而工作或学习时间较长。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指出——双减政策对中小学生睡眠问题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双减政策实施后,61.53%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了,其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的比例为64.19%,初中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的比例为51.82%。69.98%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睡眠质量有所提高,其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睡眠质量提高的比例为71.18%,初中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的比例为65.58%。这些数据说明,双减政策对中小学生睡眠问题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指出——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导致睡觉过晚

大多数大学生存在“睡眠拖延”问题,报告显示,有27.5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总是”睡得比自己预想的晚,26.80%的大学生“有时”睡得比自己预想的晚,而只有6.41%的大学生几乎从不拖延睡眠时间。大学生对智能手机使用率过高,成为拖延大学生睡眠时间、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6%的大学生在睡觉前从不看手机,其余的大学生都会在睡前有看手机的行为,其中61.53%的大学生每天睡觉前都会看手机。由此可见,许多大学生都对手机产生依赖,导致睡觉过晚。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指出——职场人士偶尔睡眠不足,有超过六成的职场人士有饮茶或咖啡来提神的习惯

职场人士在被问及到每周是否有感到睡眠不足的情况时,有11.33%的职场人士感到自己睡眠严重不足,44.83%的职场人士每周有1~2天睡眠不足,20.20%的职场人士每周有3~4天睡眠不足,没有睡眠不足情况的人占19.21%,大部分职场人士都会有睡眠不足的现象。

工作是影响职场人士睡眠不足的主要因素,同时工作反刍会导致职场人士出现失眠,无法正常入睡,入睡时长较长等问题,导致职场人士被动推迟入睡时间,出现睡眠不足。

在被问及一个月内为了提神而饮茶或咖啡的次数时,32.01%的职场人士表示没有饮用的习惯,几乎每天都有饮茶或者咖啡习惯的占比为11.33%,每周4~6次的占比为14.29%,每周1~3次的占比为26.11%。总的来说,有超过六成的职场人士有饮茶或咖啡来提神的习惯。

图片2_副本.jpg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指出——新手妈妈睡眠状况呈现四方面特征

  新手妈妈,即第一个孩子处于0~3周岁,且尚未孕育第二个孩子的成年女性。对新手妈妈群体睡眠情况的研究结果呈现以下四方面特征:

第一,多数新手妈妈作息规律,偶尔晚睡和失眠。

在入睡习惯方面,22点上床睡觉的被调查者占比为37.43%,23点上床睡觉的被调查者占比为40.12%,合计占调查总数的77.55%;在起床时间方面,每天早上6点,30.84%的被调查者就已经起床了,有53.29%的被调查者在早上7点起床,二者合计占84.13%。

在回顾过去一个月的失眠情况时,76.35%的被调查者表示过去一个月内失眠天数为1~7天,认为自己完全没有失眠的被调查者仅占16.47%。

第二,入睡较为容易,但睡眠质量一般。

19.16%的被调查者表示几乎上床就能睡着,58.3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上床后半小时左右睡着,然而还有1.80%的被调查者存在入睡困难问题,在过去一个月里每晚通常需要两小时以上的时间才能睡着。

对于“睡眠后是否觉得充分休息过”这一问题,14.37%的被调查者觉得充分休息过了;33.83%的被调查者虽然感觉不是很充分,但也觉得休息过了;同时也有11.98%的被调查者“不觉得休息过了”。

第三,“整觉”较少,问题睡眠较多。

访谈发现,从怀孕后期开始,受身体变化的不适及生育后给新生儿喂奶、新生儿哭闹和尿床等的影响,受访者的睡眠质量感受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多数受访者在评价自己怀孕前的睡眠质量时,会使用类似“倒头就睡”“睡得很好”这样的积极描述;而成为新手妈妈以后,在谈起第二天起床后的感受时,类似“睡不踏实”“睡得很浅”“常起夜”等则成了常见的描述用词。

第四,新手妈妈睡前自由时间较少。

根据受访者的描述,在工作日里,白天完成工作任务、晚上陪伴和照顾孩子,几乎占据了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受访者只能等孩子入睡后,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才能有片刻的自由时间。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指出——提高睡眠质量可以提高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幸福感以及生存质量

报告指出,对于睡眠问题的研究仅从生活习惯讨论和研究是不够的,必须把睡眠研究的重要性提升到衡量民众心理健康、幸福感、生存质量、社会质量的高度,睡眠应该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在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发现,民众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较好,也有部分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同时,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质量不仅可以帮助恢复生理上的疲惫,很大程度上也会对心理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对民众的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民众的幸福感处于一般偏上水平,民众的睡眠质量与幸福感息息相关,改善睡眠质量将有助于提高民众的美好生活状况。提升大众睡眠质量应成为一项“民生工程”,应当与改善衣、食、住、行同等看待,通过“睡好觉”提升民众“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睡眠对生存质量也有显著的影响。睡眠时长增加,生存质量有显著上升;睡眠质量提升,总体生存质量也会提升。因此要特别重视中国居民的睡眠质量,睡眠是保证生存质量的重要基础,相应的,睡眠质量也是保证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

 

当前栏目:产业动态
内容导航
最新产业动态
猜你喜欢
  1. 时政
  2. 国际
  3. 财经
  4. 教育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