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友们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中国传媒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王寿彭与他的1903 ——探索发现王寿彭中状元的来龙去脉(续二十)

2020-07-17 17:42:52 来源:中国传媒 编辑:王清机

导读: 胡一平 第二十章 末代科举——确定为1903年最为合适 世界上无论什么事情,其实都是有着期限的,大到某种制度的运行,每个朝代的兴衰,小到植物的生长、建筑的寿命等等,都摆脱不

 胡一平

 

第二十章

末代科举——确定为1903年最为合适

世界上无论什么事情,其实都是有着期限的,大到某种制度的运行,每个朝代的兴衰,小到植物的生长、建筑的寿命等等,都摆脱不了从盛到衰的必然规律,中国的科举制度当然也是如此。

历史上科举制度的末路,始于大清王朝的覆灭,从洋务运动的失败、百日维新的流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从这时起,兴盛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便已经露出了败落的倪端。后来颁布的所谓新政,更是把大清王朝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加上实施新政、也就是准备中的君主立宪,更是一波三折跌跌撞撞,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格局也就此形成了。

在这一时期内,斗争最激烈、交锋最明显的,便是朝野之间有关科举制度的存废问题之争了。平心而论,实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尽管有许多缺点和弊病,但却拥有相当的长处和优势,完全可以称得上一种相对公平的封建制度,因此才做到了长盛不衰。

追溯中国这种具有特色的封建专制社会,可谓十分的牢固和漫长,在这点上,是其他国家无法与之相比拟的。如此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必然要有一种与相适应的东西为之支撑,这就是承前继后的科举制度。谁都知道,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孔孟之道、也就是儒家文化。源自于春秋时期,鼎盛于汉代初期,也就是从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然而即便是如此强势儒家文化,也难以支撑其二千余年的历史地位。

若是仔细地进行一番研究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得以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的,也就是为其起到巩固作用的,就是在儒家文化占据中国文化思想主导地位的几百年后,产生的科举制度了。应该说,科举制度才是儒家文化的顶点,是儒家文化的根基,同样也是传播儒家文化主要途径。正是这层关系,科举制度起到了朝野之间融合剂的重要作用,是封建专制朝廷与发现提携人才的最主要途径。

还有一层,历史上科举制度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紧紧依附在封建专制制度上,并且是从封建专制制度上派生出来的具有重要功能的肌体部分,具有吸纳新鲜血液的作用,可谓血肉相连。因此科举制度自始至终与朝代的兴衰而兴衰,而且比所有朝代更具有更大更强的生命力。因此当整体上的封建专制体制进入苟延残喘的末期时代时,科举制度也因其僵化的体制而屡受诟病。

历史的看,实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其延续的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曾经遇到过多次的挑战和危机。如元代,蒙古铁骑入主中原以后,在连续几十年的时间里都不重视科举。当然这与他们在文化方面相对比较落后有关。所以直到仁宗皇庆二年,即公元1313年时才幡然省悟,意识到实施科举制度对于强化统治的重要性,这才正式制定选举办法,开科取士。

也就是说,科举制度对于封建专制社会来说,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性,也由于在提携人才方面相对的普及性和公平性,故而总能长盛不衰从容应对。即使屡屡遭遇改朝换代的巨大危机,也能够一次次的化险为夷。

但是到了大清王朝末期的时候,科举制度却遇到了真正的杀手和难以消解的危机。原因也十分直观,首先是大清王朝的极度坠落,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极度不满。然而即使这样,人们在宣泄不满的时候,因为害怕遭到镇压而有所顾忌。于是有人另辟蹊径,歪打正着,从而把大清王朝的积贫积弱、腐败无能,几乎统统记在了儒家文化与科举制度的身上,使之成为众矢之的。

尤其到了1903年,也就是王寿彭参加会试、殿试夺得状元的这一年里,关于科举制度存废的激烈斗争,不断升温进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面对朝野上下攻击声音,这就迫使清王朝在强大民意面前,不得不做出一些巨大的让步。于是在朝廷里面,亦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允准,从而酝酿组织班子,开始酝酿制定了放弃科举、得以缓和民意的妥协方案。

1904年初,也就是王寿彭高中状元的第二年,清廷便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批准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所上的开办新学奏折。这份奏折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废除科举,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之中。这一奏折的批准,可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此意识着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了,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也实现了彻底的分离。

也可以说,1904年年初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实际上是在1903年期间酝酿制定的。由此说明,王寿彭中状元的那一年,便已经风起云涌,属于中国科举制度最为风云激荡的时刻了。也正是由于这层原因,王寿彭虽然高中了状元,但却被不自觉的被卷入到了废除科举还是保存科举,即两派势力双方交锋决战的激流旋涡之中。

尽管其后又进行了一次科举会试,也就是1904年的春闱,也就是甲辰恩科会试、殿试,同样出了一批进士,也高中了一名状元。但其不论是规模影响来说,都与上一次的癸卯科举难以同日而语了。在这次殿试中,高中的状元叫做刘春霖。也由于他参加的这次甲辰科举,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因此刘春霖也被人们称之为末代状元。

其实认真追究起来的话,真正的末代科举,应该是1903年举行的那次癸卯会试。因为在这一年的第二年、也就是最后一次科举的之前,朝廷已经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表明科举制度已经被明文取消。在这之后举行的甲辰科举,应是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才举行的。从这层意义上说,1903年举行的那次癸卯会试,应是在中国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前进行的最后一次会试、殿试,王寿彭的中状元,才应该是中国科举制度最后的一名状元。

再者,中国的科举制度,按照惯例应该是三年一科,这样的科举历史上称之为正科。还有其他时候加上的科举考试称之为恩科。也就是说,朝廷规定的正科会试,比起临时加上的恩科会试来说,不但参加的人相对更多,其竞争程度也会激烈得多。所以正科进士同恩科进士相比,尽管名号相同,待遇也一样,但前者却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更多加夺目的光彩。

若是聚焦到王寿彭这里,就更是上了一个层次了。因为他所参加的癸卯会试,实际上更是引人注目,也是历史上十分罕见的一次正恩两科合并的会试,也就是接连两次的会试叠加在了一起加以进行。其实不止这些,因为上一次的正科考试,应是三年前的庚子年,也就应该是庚子科举。可是由于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外逃,当然就没有举行什么科举。从这层意义来说,王寿彭参加的癸卯科举实际上是将前面没有举行的庚子科举、这次的癸卯科举以及前一年没有举行的一次恩科加起来,等于是三重科举考试的叠加。

这样的激烈竞争程度,汇集了多少天下的科举英才,当然谁都说不清了。然而仔细一想,就应该十分清楚了。王寿彭能够在这样的科举会试中脱颖,蟾宫折桂独占鳌头,自然十分的不易。还由于朝廷忌讳庚子之乱的1900年,认为这是大清王朝的耻辱之年,因此不便提起,只说癸卯科举为正恩两科合并举行。因此王寿彭也被人们称之为正恩两科状元,实际上应该叫做两正一恩三科状元更加合适。

到了1904年,科举制度的存废之争实际上已经熄火了,因为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兴盛了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理所当然的落下了曾经恢弘、曾经兴盛的时代大幕。这年朝廷正式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实际上就是宣布了科举制度的死刑。其后不久举行的这次甲辰恩科会试、殿试,也就是只是科举制度嘎然而止以后的惯性释然而已。因此对于这次的科举,大概很少人将其当真对待了。

再者1904年的恩科科举,原本就不在正科科举之列,是一次临时加上的恩科科举。举办这次科举的主要原因,完全是为了照顾那些发奋多年,还在一直向往着科举成名的人。应该说明的是,这时许多优秀的、原本醉心科举的举子,已经随着朝廷废除科举的举动而改变了思路,从而进入了其他领域加以深造。所以当年的朝野上下,对这次科举会试的关注度实际不大。

事实证明,王寿彭中状元的那年,才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存废双方激烈交锋、进行大决战的时刻。最终的结果,显然是废除科举派占了上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这次科举中产生的头名状元,在后来的历程中遭到一定程度的攻击和非难,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图片1_副本.jpg

胡一平,出生于1953年,山东潍坊市人,作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潍坊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创作。主要著作有《兵圣全传》、《郑板桥诗书画精品集》、《追溯潍坊文化源头》、《潍坊五千年》、《古代潍坊十大爱情故事》、《一代名相——公孙弘》、《中国·潍坊》等书籍。并且在电视台、多所大学及网络上有《传统文化大讲堂》等系列讲座。

 

 

当前栏目:文史博览
内容导航
最新文史博览
猜你喜欢
  1. 时政
  2. 国际
  3. 财经
  4. 教育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