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友们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中国传媒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王寿彭的宦海沉浮 无怨无悔圣贤梦 一座丰碑伴骂名(续八)

2020-12-03 17:41:14 来源:中国传媒

导读:胡一平 第八章 在日考察——教育必须变革实业重中之重 在随同五大臣出洋的过程中,王寿彭做到了尽职尽责。也正是由于他在这方面表现得很是出色,回国以后又被清政府专程派往日

 胡一平

第八章

在日考察——教育必须变革实业重中之重

 

在随同五大臣出洋的过程中,王寿彭做到了尽职尽责。也正是由于他在这方面表现得很是出色,回国以后又被清政府专程派往日本考察学习,并且编纂完成了一本叫做《考察录》的重要著作。

这里有必要简单叙述一下 ,在二十世纪的初期,日本的发展对于古老的中国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因此也吸引了大批中国学生涌向日本留学,这就形成了一股世界留学史上极为罕见的、盛极一时的留日热潮。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多少中国学生留学到过日本呢?据不完全统计,1896年时,开始有第一批官派的留日学生共13人到达日本,以后便逐年增加。

到了朝廷派遣王寿彭到日本进行考察的时候,也就是到了1906时,便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当时的各种记载尽管不太一样,但认为连朝廷派出以及民间个人前往的留日学生,已经达到了800010000人的规模。

当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声势浩大的留日热潮呢?这就与当时的形势,即清政府提倡鼓励留学,以及日本明治政府主动吸引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了。在这之前,经过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数度冲击,清政府当然感受到了内外交困、双重打击的狼狈不堪,于是开始寻求解脱的方法。也就是为了维持内外交困的政权统治,清政府改弦更张,开始实行新政。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因此积极提倡青年学生赴日本留学。

从另一方面观察,当时的日本政府也采取了积极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这一政策起源于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被日本打败,日本明治政府开始把俄国作为争夺远东霸权的主要对手。故而对清政府这个战败国则采取了软硬兼施和笼络的政策。在日本政府看来,吸引中国的留学生,既可以笼络中国政府,增加日本的外汇收入,更重要的是可在中国培植亲日势力。

所以这一时期内,日本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中国派出的考察人员,以及从中国前来的留日学生。当然这里面还有中日两国地理位置比较接近的关系,通过海路交通比较方便,不但费用较低,而且文字习俗方面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此时的王寿彭与那些民间前往日本的留学生们,可谓存在着质上的差别。由于是朝廷委派,因此便有充足的考察经费。到了日本,又得到了日本政府多方面的关照。然而当时的王寿彭三十岁左右的年纪,亦属于热血青年之类。因此尽管他非常的忠诚于大清王朝政权,但也受到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

因为他已经深深地体会到,自己这次渡海到达日本进行考察,主要是因为国家处在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这就需要向日本学习,以达到救亡图存、维护大清王朝政权继续统治的目的。在他看来,自己所秉承的,亦是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他过去的意识里,甲午战争的失败与签订《马关条约》,简直就是大清王朝的奇耻大辱。正因如此,当他看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取得富国强兵的成效,所以他才把效法日本作为救亡图存的捷径看待。

到了日本的王寿彭特别关注的,是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教育的全面普及,这才导致了国势上的强盛。考察的结果,首先是他重新认识了当年的明治维新运动。1868年,是下级武士为主力的倒幕派们,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政权,从而废除了将军制,并且成立了明治政府,全面推行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以此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之点。

在王寿彭看来,明治维新运动的基本特点,是政府以富国强兵、 产业救国、文明开化为总目标实施的。而这些目标里面最让王寿彭看重的,应是其中的教育改革思想,也就是文明开化。具体的就是改革教学内容,创立教育制度,普及教育程度。王寿彭发现,日本推行的这种教育改革,是从1871年设置文部省开始的。他们首先颁布了《学制》令,宣布新的教育制度由学区、学校、教员、学生和考试、学费等多个部分组成。

这样就把日本全国划分为八个大的学区,不但规定每个大学区设置一所大学,并将大学区分为三十二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再细分成二百一十个小学区,这样就不留死角的普及开来。同时《学制》又特别强调在全国普及小学教育,并且建立了师范教育制度。而师范教育制度的重要体现,就是创建了著名的早稻田大学。还由于他们把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校合并,改建为东京大学,从而创立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所近代化大学。

让王寿彭十分好奇的是,是当时日本《学制》规定的4.4分段制教育,即设4年制寻常初小和 4年制高小;而中学则划分为寻常的中学和高级中学,前者为 5年制,后者为 3年制;帝国大学则是由大学院和分科大学组成;帝国大学实际上为培养官僚之机构;分科大学则设法、理、医、工、文5个学院,是适应国家需要而传授学术、技术方面的知识,也就是培养国家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在这期间,王寿彭认为当时中国最应该借鉴的,还是日本特别重视和规定的师范学校制度。也就是将师范学校分为普通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前者培养的是小学教师;后者培养中学教师和普通师范学校教师。这就说明师范学校的任务非常重要,主要是培养教员应具备的品德和学识。即在品德方面特别强调培养顺良、信爱和威重的气质;在具体操作中还要对师范生施以军事体操方面的训练。也只有如此培养出来的教师,才能够教好学生,并且使学生们具有忠君爱国、义勇奉公的思想。

当然王寿彭对日本师范学校里教授的内容,并不是十分的感兴趣,认为在中国建立师范学校的时候,应该重点强调的内容为孔孟之道,他就是传统文化里面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因为类似于日本学校教授的什么忠君爱国、义勇奉公之类的内容,其实在儒家文化里面全都包括了。这就说明,在王寿彭的意识里,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远远的高过于日本文化。

最令他感兴趣的,应是日本的这种师范学校制度,这才是应该迅速引进到中国来的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快速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优秀教师,逐渐取代过去在中国流行的以私塾先生讲学的教育方式。关于这些,他都认真的记录下来,经过梳理以后编进了自己撰写的《考察录》里面。

王寿彭到达日本考察的时候,正值日本进行产业革命的大发展时期,并且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时日本的工业,不论是造船业、钢铁业、机械业、汽车业等重工业门类都已经形成了规模,而且以纺织、器具、食品等为代表的轻工业,也已经达到了遍地开花的程度。当时的王寿彭看在眼里,也急在了心里,意识到自己的祖国也能够这样的话,必定会是更为强大的世界强国了。也正是通过这些,他更加意识到了倡导实业救国的重要意义。

应该说明的是,当年王寿彭被朝廷派遣到日本考察的时候,也正是留日学生在日本接受新的知识,传播新思想的时期。这就使得他们,已经在理论认识上把爱国和革命统一起来了,并且积极地投入到反帝爱国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中,也就是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培养人才,大造舆论。

这些进步留日学生的能量也非常之大,把介绍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作为自己的神圣责任。当时他们在日本办了很多报刊和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籍。仅这种宣传革命的杂志就不下七十余种,至于编译的书籍就更多了。当然也有进步的留日学生看好了王寿彭,一再做他的思想工作。由于当时他们制造的革命舆论影响力十分巨大,致使年轻的王寿彭也有些心动,也曾经好奇地去看他们组织的集会,或是听听他们进行的演讲。

然而王寿彭毕竟是儒家文化孕育和培养出来的代表性人物,因此不但对孔孟之道坚信不疑,并且对大清王朝忠心耿耿。此时的他,尽管十分同情进步留日学生的各种活动,但又非常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因而认为只有进行维新改良、君主立宪才能拯救中国。回国以后,王寿彭便将自己在日本观察到的教育制度和经济实业制度,编著到了《考察录》一书里面。所以这本书里面的主旨,便是大力倡导改良教育,兴办实业。

由此可见,当时在王寿彭的思维深处,应该是推崇改革维新的。这些,也可以从王寿彭所做的殿试状元卷中看得十分清楚。也正是由于这层原因,清政府在选择实施君主立宪重要人员的时候,便把王寿彭列入其中。应该说,他作为一名清政府的大臣,能够具有如此鲜明的维新思想,也可以称之为当时具有眼光的人物了。(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图片1_副本.jpg
 
    胡一平,出生于1953年,山东潍坊市人,作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潍坊学院客座教授,潍坊市状元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创作。主要著作有《兵圣全传》、《郑板桥诗书画精品集》、《追溯潍坊文化源头》、《潍坊五千年》、《古代潍坊十大爱情故事》、《一代名相——公孙弘》、《中国·潍坊》等书籍。并且在电视台、多所大学及网络上有《传统文化大讲堂》等系列讲座。
当前栏目:文史博览
内容导航
最新文史博览
猜你喜欢
  1. 时政
  2. 国际
  3. 财经
  4. 教育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