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友们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中国传媒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王寿彭的宦海沉浮 无怨无悔圣贤梦 一座丰碑伴骂名(续九)

2020-12-10 18:20:52 来源:中国传媒

导读:胡一平 第九章 出使湖北——总管文化教育细品荆楚文化 王寿彭被朝廷委派到日本考察回来后,因为做的很是得体,尤其是他编纂了《考察录》产生了重要影响,就更受到慈禧太后的重视

 胡一平

第九章

出使湖北——总管文化教育细品荆楚文化

 

王寿彭被朝廷委派到日本考察回来后,因为做的很是得体,尤其是他编纂了《考察录》产生了重要影响,就更受到慈禧太后的重视了。不久朝廷下旨,委派他到湖北省去,担任提学使一职。

历史上的提学使,是一个只有清代才设置的官职,为清朝末年省级教育行政长官。该官名于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才正式设立,并且每省一人。别看这一官职只管教育,但官衔很高,属于朝廷的正三品官员。提学使的职责就是掌控全省之学务,具有独立的衙门,并且有权选用僚佐,聘用属官。

在这之前,清朝设置的掌管省级学政的官员叫做提督学政,人们尊称为学台,为了好叫也简称学政。提督学政的权力很大,清廷明文规定,这一职务隶属中央直接管理,不归地方巡抚的节制。也就是说即使省级大员的封疆大吏,也无权干涉提督学政的工作。所以从清朝建立开始,就十分重视科举,提督学政最早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的官员,并负责监察管理各地与教育有关的官员。

还由于这样的官员权力尽管不是很大,但却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担当的。也就是说,凡是能够出任提督学政的官员,都是颇有名气的文人学者,否则就难以服众了。所以担任提督学政的官员,都称得上德高望重,一般由翰林院的翰林官或进士出身的侍郎、京堂、詹事、科、道及部属等级别的京官前往担任。

还有一项重要的规定,提督学政是有任期的,必须是三年一任。也就是一个人担任这一职务后,三年后尽管继续担任,也要再由朝廷颁旨重新任命一次。还有一层,提督学政尽管属于三品官员,但在处理学政问题上与一省的总督、巡抚平行,待遇上与布政使、按察使等同。还有礼仪上的规定,凡是被任命为提督学政的官员,不论其原来的官阶大小,在任期之间皆按钦差大臣的礼遇实行。也就是说,清朝时期的提督学政,也等于皇帝派往各地的钦差大臣。

到了清末,清廷正式颁文废除了科举制度,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新型学堂,大力开展教育改革。这样一来,原来的学政管理体系就不符合变革教育的要求了。于是在1905年时裁撤提督学政,改设提学使司衙门,总理一省学政。提学使便是提学使司衙门里面的最高官员了,其职责就是管理全省教育行政事务、筹划全省教育经费、管理各级学堂、聘用外国教员等事宜。

当时的朝廷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此时全国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大改变、大动荡的时期。也就是说旧的教育制度、即科举制度已经废除,新的教育制度又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可谓是整个中国教育的划时代转折时期。试想延续了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在突然之间一下子取消了,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其后遗症当然十分巨大。而新的教育制度需要重新建立,当然就要需要时间了,任务之重、工作量之大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清廷必须要选择一批既要具有真才实学、又要对王朝忠心耿耿,还必须具有文化影响力的人物,到各个省里去实施这场巨大的、史无前例的教育变革。如此一来,王寿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为他就有扎实深厚的科举文化功底,又有出洋考察的经历,不但真正具备创立新式学堂的知识能力,而且还有着极为难得的状元头衔。

还有一层特别的优势,就是他现在刚刚三十岁出头,正是敢想敢干年富力强的时候,因此在清廷看来十分难能可贵。试想当年朝廷任命管理一省学政的官员,必须要挑选那些学富五车、德高望重,也就是具有名气的文化官员。要不然的话,如何让众多的文化人服气,怎么能够压得住阵脚。可又说回来,当一位官员到了德高望重、具有文化名气的时候,实际上也已经进入他的暮年阶段了。

正因如此,朝廷不但对年轻而具有才华的王寿彭十分看好,而且还在他的身上寄托着很大的希望。因此才将他派遣到湖北省去担任那里的提学使,其目的就是要让他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全面整顿和改革湖北的教育事业,并且拿出成果、形成经验,进而作为典范推广到全国各地去。接到任命的王寿彭也是踌躇满志,自信满满,决心要在湖北干出一番事业来。

在这一点上,王寿彭可谓具有十足的底气。自己十余年寒窗,付出了比一般人更加艰苦的努力,这才在科举之路上一步一步的向上攀升,最终夺得了状元头衔。有了这一宝贵的头衔后,就具有了文化上的名气,也就成了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别说自己到了武汉、到了湖北,即使在全国范围里,也会得到文化人的接受和尊重。

更有一层使他满怀信心,这就是高中状元以后的一系列履历,跟随五大臣出洋,参与君主立宪,被委派到日本进行考察……哪一样与变革教育制度没有关系。尤其是自己到日本考察的时候,重点考察的便是日本明治维新运以后形成的教育制度。也正是日本这套新颖的教育制度,促成了日本的产业兴盛,富国强兵。所以他亦深深地感受到,在变革教育制度方面,不论是自己的学识还是眼光,虽然算不上全国第一,但至少也是名列前茅。

所以当王寿彭怀揣着朝廷的任命,以稳健的步伐走出北京城的时候,心情是那样的愉快爽朗。从而意识到,自己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要到一片崭新的大地上,施展自己的抱负才华了,也就是创造出一个更加辉煌的人生。

既然到了湖北任职,当然就要了解湖北的历史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以后,王寿彭这才意识到,所谓的湖北文化,实际上就是历史上的荆楚文化,也就是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古代荆楚的概念很广,其地域范围主要是以湖北省为主,并且辐射到湖南、江苏、浙江一带地方。所以当时的湖北人很是自豪,往往将本省地域称之为荆楚大地。

作为荆楚文化,又主要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楚文化。而历史上的楚文化是在商周时期形成的,是那一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楚国人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整个夏商周时期,由于中原聚集了众多的民族,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把长江中游的南方民族称为蛮,也就是荆蛮、楚蛮或荆楚。《诗经》里面就曾提到“挞彼殷武,奋伐荆楚”。

实际上荆楚文化一点也不落后中原地区,当年周成王分封在荆楚民族一支的首领——熊绎,便在荆山丹阳建立了诸侯国,史书中称他为楚子,这就标志着楚国历史的开始了。

开始的时候,楚国在诸侯国中的等级相对较低,控制的地域也非常狭小。这样一来,就往往被中原地区的一些诸侯国所看不起。因此将这里称之为南蛮,里面也有这样的一层因素。可是到了西周后期,楚国经过变革逐渐强大起来,又通过不断发动的战争,逐渐夺取和控制了长江中游等广大地区,并且曾经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这样一来,历经数代国君与国民的奋力开拓,到了春秋时期的楚国,就已经形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宏大霸业了。

试想最早的楚国,只是周王朝在歧视政策下封于蛮荒之地的一个蕞尔小邦。他们的部落在睢山、荆山之间的穷乡僻壤里,辛勤耕垦,捕鱼涉猎,过着十分古朴的生活。而灿烂多姿的楚文化的起点,也就是就在这样狭小的天地之中,在半原始的生活状态之下,一点一点发展成长起来。不仅为楚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它所带来的文治教化与歌舞艺术等方面的财富,也是相当巨大和富足的。

荆楚文化在文化经验和人们智力不断积累提升的过程中,文化心理和文明素质也在不断的提升,为整个华夏文明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而积极的贡献。所以在千余年间,他们能够做到不断地开拓进取。取得以上成就,当然归功于君臣一德、上下一心。可以说楚国先人们劳动的艰辛和创造技巧的神奇,常常令后人惊叹而佩服。

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就是荆楚文化的重要人物和杰出代表。过去王寿彭就非常喜欢屈原的诗词,以至于反复默写,铭记在心。这次到了屈原生前所在的地方,更是要深入的考察一下了。所以刚刚到达湖北不久王寿彭,便首先对屈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事实表明,屈原年轻时就非常有水平,因此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然而不幸的是,后来的他竟遭到奸人陷害。但即使在流亡之时,面对已经无望的国家,他都始终不离不弃。为了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中。

屈原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却激发起了无数楚国先民的爱国热情,具备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气质。这就使得“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势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还有屈原的文学、哲学和他一生的奋斗理想,也体现出了荆楚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这就使得在湖北大地上,根植交融了齐鲁文脉,使得儒、道、法几家学派交织贯通。

王寿彭还特别意识到:古往今来的湖北大地上,不但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性格特征。所以这里出现过无数的风流人物,名人大家,在他们身上那种呼之欲出的情系故土、终身奋斗于斯的文化精神,永远值得自己学习和汲取。

想到这里,王寿彭感到自己这次到湖北来,真是十分庆幸。所以在这片被传统文化反复浸泡过的江南大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有益于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业绩……从而不辜负当地父老乡亲的热切期望,不辜负朝廷对自己的信任重托。(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图片1_副本.jpg

胡一平,出生于1953年,山东潍坊市人,作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潍坊学院客座教授,潍坊市状元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创作。主要著作有《兵圣全传》、《郑板桥诗书画精品集》、《追溯潍坊文化源头》、《潍坊五千年》、《古代潍坊十大爱情故事》、《一代名相——公孙弘》、《中国·潍坊》等书籍。并且在电视台、多所大学及网络上有《传统文化大讲堂》等系列讲座。

当前栏目:文史博览
内容导航
最新文史博览
猜你喜欢
  1. 时政
  2. 国际
  3. 财经
  4. 教育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