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友们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中国传媒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潍坊与红楼梦》研究系列之一 《红楼梦》与潍坊 ——探寻昌邑姜氏家族与《红楼梦》曹氏家族的关系(3

2021-03-06 13:44:07 来源:中国传媒

导读:胡一平 五 兵败被俘——居然成了人生命运的转折之点 那么李煦是谁,他来自于哪里?顺着这条线索推进,李煦的父亲——李士桢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而李士桢就是潍坊人,从而证明李煦

 胡一平

兵败被俘——居然成了人生命运的转折之点

 

那么李煦是谁,他来自于哪里?顺着这条线索推进,李煦的父亲——李士桢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而李士桢就是潍坊人,从而证明李煦的祖籍就是潍坊。

史料记载,前面提到的苏州织造李煦的父亲李士桢,原是昌邑县城里东隅村人士。再看他的家族,原来也不是姓李,而是姓姜,是潍坊昌邑姜氏家族的后代。也就是说,他原来的名字应该叫做姜士桢,而不是后来的名字李士桢。那么到底处于什么样原因?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情?才迫使他要改变了自己的本来姓氏呢?

src=http___photocdn.sohu.com_20120201_Img333428588.jpg&refer=http___photocdn.sohu_副本.jpg

原来李士桢所在的昌邑姜家,属于当地有名的名门望族。家里兄弟五人,姜士桢排行第二。据当地出土的《李公士桢墓志铭》上面的记载:“公本姜姓,世居东莱之都昌。”这里提到的都昌,就是今日的昌邑市。即使在昌邑姜氏家族的族谱上,也可以查到类似的记载。即使学术界,对这样的说法也是确定无疑。

李士桢所在的昌邑姜家发生重大变故,应是在明朝崇祯壬午年间,即公元1639年的时候。这时的清兵突破了山海关而大举入侵,被称为明末清兵对华夏大地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犯。这时的清军已经非常强势,他们在多尔衮的指挥下,攻占长城要塞以后,便沿着山海关一路南下,进攻势头简直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山东地区。在山东东部,清兵接连攻陷了济南,抢掠了青州,局势万分危急。

当清兵在攻克寿光后不久,于十二月初五日围攻昌邑。由于清兵兵力雄厚又十分彪悍,几天后昌邑城便被凶悍残暴的清兵占领。当时清兵攻入城中之后,大肆烧杀抢掠,以致在劫掠财物的时候,把姜士桢的父亲姜演残酷的杀害了。还有姜士桢的哥哥姜士枟,也由于抗击清军,在守卫东城的时候,英勇战死于城东一带地方。

这时的姜士桢,即后来的李士桢,所处的场景也很危险。他所在的部队,虽然经过了英勇的抵抗,但还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战败后,姜士桢便被清兵俘掳而去,随时都有被杀害的可能。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姜士桢的命运恰恰是在这之后,出现了重大的转机。

当年俘获他的清兵将领,是满洲正白旗的首领之一,名字叫做李西泉。这时的他,无意中发现了被俘的姜士桢,不但年龄不大,而且相貌俊美。问了几句之后,发现他回答得很是令人满意,又十分谨慎有礼。接着他又让姜士桢展示一下身手,从而发现他武艺也很高强,动作十分敏捷,加上乖巧伶俐,不由得十分高兴起来。

这样一来,姜士桢便被李西泉看中,收他作为自己的干儿子。当李西泉说出自己的意思后,姜士桢当然非常愿意,急不可耐。这样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且还有了将来发展的机会。从此以后,姜士桢就改姓为李,叫做李士桢了,并直呼李西泉为父亲。应当说明的是,当年的清兵虽然十分骁勇强势,但由于是少数民族,人口相对稀少,故而经常吸收其他民族的人加入进来。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由于受到儒家忠君报国思想的深远影响,人们对自己的姓氏出身格外看重。尤其是当地人,认为姜士桢在自己的父亲和哥哥被清兵杀害之后,居然投靠敌人依附于满族政权,改姜姓为李姓,成为清军将领李西泉的儿子大为不满。正是由于这层原因,许多人依然为此耿耿于怀,致使谴责讨伐之声始终不断。

若是仔细想想,这样的情绪和所谓的忠君情节大可不必,当时清兵中的养子制度非常盛行,说明他们还处于原始游牧部落时代的末期。也就是直到他们向明朝大举进攻的时候,才开始了由原始部落制向初期半奴隶、半封建制度的过渡。

纵观历史长河,这样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如北宋时期的杨家将。所传杨业的第四个儿子杨四郎,就是在兵败被俘以后,进入番邦隐姓埋名,后来居然被招了驸马。对于这件事,古代的人们并没有加以谴责,而是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之。后人们也相当认可,并且根据这段传说,创作出了戏剧《四郎探母》,几乎达到了脍炙人口,屡演不衰、几乎人人皆知的程度。

可以说姜士桢的改换姓氏,是他从此以后改变命运、成为清王朝显贵家族的重要起点。凑巧的是,在清朝顺治四年的时候,朝廷举办了一次八旗子弟的抡才大会。会上的李士桢身手不凡,表现突出,既在学识的展示上名列前茅,又在武术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到评定的时候,他居然以第十六名的优异成绩中选胜出。这样一来,李士桢即使在当时的八旗子弟之中,也是小有名气了。

有了这样的前提条件,此时的李士桢意气风发,以至于好事连连,官运畅通。他先被朝廷授予了河东运副的职务,接着不断升迁,曾经担任过两淮运同、冀宁道参政、湖东布政使、河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职。后来做到了广东巡抚,诰授光禄大夫,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职,可以称得上大清王朝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了。

 

皇恩浩荡与诚惶诚恐——步入官场的诀窍

 

可以说,李士桢尽管改换了姓氏,加入了旗籍,但自己的出身还是汉人。因此从他不断的升迁上,也可以看出当年清王朝在用人策略上,已经具有相对进步的一面。

自从入关开始,清王朝需要大量的人手,原来血统纯正的八旗人已经在数量上远远不够,必须从其他的民族中加以吸纳。于是他们的用人政策,不再是牢牢地抓住血脉出身这类问题不放了,而改变成只要具备条件便大胆任用,破格提拔。这样做的结果,对于民族之间的融合,自身政权的巩固,无疑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李士桢在政治上的不断升迁,在官场上的屡屡得道,也完全是靠着自己对清皇室忠诚效力的程度,以及办事的干练机敏所取得。正是有了多重优势,才能够使他一帆风顺的进入到清王朝皇室近臣的行列,成为皇帝信任器重的亲信大吏。

但在研究中还发现,当年的李士桢应是个极其精明干练的人。当年他与康熙皇帝有了接触之后,便很快建立起了深厚的私人关系。从这点上看,充分显示出了他的非同一般。据《李士桢墓志铭》里的记载,康熙辛未年秋季,“皇上自口外回,有临幸公第之旨,公匍伏恭迎,皇上喜动颜色,慰劳再三,出尚方之膳以赐。癸酉春,又颁赐《清书纲目》一部,真一时异数云”。

其中的内容就是说,当年康熙皇帝巡视北方地区,刚返回到京城以后,便来到李士桢的家中做客。当时的李士桢没有料到皇帝会亲自来看望自己,由于万分激动,诚惶诚恐的跪伏在皇帝面前,一个劲的叩头请安。直到康熙皇帝几次让他起来,他才恢复了常态,与皇帝一起欢宴,简直就是受宠若惊的样子。

李士桢见到康熙皇帝时的这种举动,是非常有道理的。这样的做法,当然使康熙皇帝心里非常高兴。也正是有了这次欢宴,康熙皇帝便将他记在了心上。以致后来皇帝将自己要吃的一席美味佳肴,专门赏赐给了他。在古代,皇帝亲自赏酒赏饭,可是一件难得的大事,因此这种赏赐被称作为尚方之膳,是表示皇帝对一名大臣的格外信赖和奖励。也就是说,皇帝这样的做法,是将其当做了家人一样看待。

这还不算,清朝初期,朝廷组织了许多学者,共同编辑了一部《清书纲目》。在该书刊印之前,康熙皇帝特意将一部珍贵的手抄本送给了李士桢。这样的待遇,在皇帝和大臣之间都是不多见的。由此可见,李士桢与康熙皇帝的关系,密切到了非同一般的程度。

李士桢得到了康熙皇帝如此的厚爱,其势力当然也就与日俱增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当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昌邑,并刻意帮助和振兴在清初受到重创的姜氏家族。史料记载,当年李士桢有兄弟无后人,除其兄姜士枟死于壬午兵灾之外,弟弟姜士橓、姜士楷都没有后代。只有他的五弟姜士模有所作为,以后官至奉直大夫、徐州知州,从而继承了姜氏家族的香火,成为昌邑县的大户人家。

由此可见,他最小的弟弟姜士模之所以在官场上做到如鱼得水,不断得到提拔升迁,当是与李士桢的幕后运作不无关系。研究到了这里,也就牵扯到李士桢的元配夫人王氏了。她出身于山东的大户人家,结婚以后,一共为其生了六个儿子。长子李煦,曾担任内阁中书,后来授予苏州织造之职。次子李耀,担任贵州省贵阳府修文县知县。三子李炘,担任内务府会计司员外郎。四子李灿,终生没有做官,只得了个候选知县的虚衔。五子李炆,曾在工部任职,分理畅春园建筑维修事宜。六子李炜,也是终生没有做官,只得到了一个虚衔,而虚衔级别比其兄李灿略高一些,叫做候选知州。

李士桢还有三个女儿,也都非同寻常,全都嫁给了当代的大户人家。其中的大女儿许配给了曹家,成为曹寅之妻,即曹雪芹的祖母,《红楼梦》中所写的史老太君,便是取其做了原型人物。二女儿嫁给了昌邑金台乡的李家,成为当地生员李锦章的儿子,即学者李仙枝之妻。还有一位三女儿,嫁给了朝廷中一名姓周的武将为妻,但其后的记载就不祥了。

那么单纯的从李士桢的出身、经历以及他的家族情况上来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这样的家族,在当时可谓成千上万,即使出身于皇宫贵族的一些八旗子弟,都没有得到康熙皇帝的如此对待。由此表明,李士桢成为皇帝的忠实亲信,内中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联系才是。

 

当前栏目:文史博览
内容导航
最新文史博览
猜你喜欢
  1. 时政
  2. 国际
  3. 财经
  4. 教育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