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友们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中国传媒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非遗史话 鸢都奇葩——老猫花灯(续)

2021-07-06 12:01:56 来源:中国传媒

导读:胡一平 第十五章 千古名刹祭英灵 龙池镇上孙膑庙 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和实地的考察,就可以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当年孙膑功成名就后,其封地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这就已经有了相对确

 胡一平

 

第十五章

千古名刹祭英灵  龙池镇上孙膑庙 

 src=http___cbu01.alicdn.com_img_ibank_2018_390_580_9111085093_12861186.jpg&refer=http___cbu01.alicdn.jpg

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和实地的考察,就可以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当年孙膑功成名就后,其封地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这就已经有了相对确切的地点和大体上的轮廓了。就是从昌邑的龙池镇开始一直到现今的奎文西边为止,应该是一条狭长地带。

那么当年孙膑在昌邑的封地究竟有多大呢?尽管史书中没有详细的记载,但从昌邑及附近区域的孙膑文化传承及遗迹上看,就可以观察到基本规模。首先从寺庙的建筑上面看,有据可查的便有三处地方;这就是东起昌邑龙池镇的孙膑庙;中部寒亭狮子行村的孙膑祠;西到奎文区白浪河岸畔的孙膑祠;总长三十公里左右。但是其宽度却相对较窄,也就是二点五公里左右的样子。即使这样,孙膑的封地也算得上非常大了,堪称是当年齐国最大功臣的封地之一了。

再者,这三处地方关于孙膑的文化习俗也非常浓重;如昌邑龙池镇每年举行的孙膑庙会,以及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旨演旨民间表演;还有附近永安村每年正月十四举办的烧大牛活动。寒亭区是狮子行村一带的孙膑山会,规模也十分巨大。而在奎文区的这座孙膑祠前,每年正月十六也都要举行发老牛的盛会。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纪念孙膑而形成的文化习俗。

特别是当年孙膑封地的两端,也就是东端龙池镇的孙膑庙,西端奎文区的孙膑祠,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民俗活动——这就是发老牛。只是在发老牛的时间上稍有差别;龙池那边、即永安村发老牛的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十四中午;而奎文区孙膑祠发老牛的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六中午;实际上也就是仅仅相差了两天时间。

这样的时间安排,便体现了从东到西的发老牛顺序,实际上是一件事情的两地体现。也就是从昌邑的龙池镇起,到奎文区的白浪河畔终,两端的距离也正好也是当年孙膑封地的距离。

这里还应该说明的是,从记载的文献看,昌邑龙池镇的孙膑庙,在明代以前的时候,应该是称作孙膑祠的。而后来称之为庙,主要是由于这座祠堂规模十分巨大。据《昌邑县志》记载:孙膑庙坐落在现今龙池镇的瓦城村一带,北距鄑邑故城五公里左右。到清末民国时,这里的孙膑庙就已经很具规模了,仅庙基就占地三十余亩。里面有正殿、寝殿、配殿、山门等大小建筑一共三十多间。

其中的三间山门十分壮观,上悬匾额为著名书法家所写的孙子庙三字。庙内坐落着高近三米的金刚巨像,还有泥牛、泥马分列左右两旁。山门上的楹联也很是有名;上联为“名扬七国威震边垂”;下联为“马陵奇计减灶可风”。山门外面两侧还立有铁牛、铁马,均高达一点五米以上,并且造型逼真,格调雄浑。庙的外面还设有木栏,显得十分规整和庄重。。

进庙以后便是巨大的影壁,影壁后面为戏楼和广场。孙膑庙的主体建筑可以划分为正殿与寝殿两大部分;其中的正殿五间,采取重檐歇山方式,结构巧妙,悬梁雕栋,四角缀以铁马迎风,铿镪之声远近可闻。大殿之内立有孙膑的座像,两旁各有配像十尊,形成威严之阵势。里面的庭院亦十分宽阔,石铺甬道,古柏林立。大殿前有不少古碑,为历代名人及重修庙宇捐款人所刻。有碑文记载:明代的时候,青州衡王府仅一次就捐银五百两扩建孙膑庙。

庙的正殿后面还有一处寝殿,里面供奉着孙膑当年的老师——鬼谷子的塑像。东暖阁还有一具孙膑的卧像,似乎正在那里香甜的酣睡。传说在卧像下面有一海眼,每逢三六九上潮时,人们只要屏住呼吸侧耳细听,便可听到海潮上涨的澎湃之声。还有西间供奉着的三尊铜像,俱都造型生动,气势威猛。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地方上为了兴办教育,原来庙内的大多数建筑便改造成为学校。

 

第十六章

一院两庙世间少  碧霞宫里孙膑祠

 

前面说了昌邑龙池镇的孙膑庙,现在再来看看奎文区里原来的那座孙膑祠。孙膑祠坐落在老潍县东关城池的耀武门内,也就是现今福寿东街西首的白浪河岸畔城墙里面。

上了年纪的老潍县人大多还能够记得,这里原先是一座碧霞宫,也就是祭拜碧霞元君的庙宇。可是令人称奇的是,庙内还有另一座古色古香的孙膑祠,从而形成了一院两庙的格局。两相比较起来,孙膑祠的规模比起碧霞宫的规模来略小一些,故而人们将这两座庙宇统称为碧霞宫。而里面小一些的孙膑祠,实际上更加久远。

在孙膑祠里,立有孙膑的塑像。只见他青衣布衫,盘腿端坐在正位之上,面部沉静而刚毅,完全是一副经过了大风大浪而稳如泰山的神态。他的左手正在展开一部竹简书卷,右手的手指又像是在掐算着什么,样子极像诸葛孔明,这就给人运筹于帷幄之内,并能够将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感受。祠的前面是关于颂扬他的一幅名联,上联是:“何罪至膑黥跛骏谋成终追上驷”;下联是:“运筹在帷幄因势利导岂独马陵”。

据考证,这里包括碧霞宫在内,原先都叫做孙膑祠。这就表明,孙膑祠修建的年代,应该大大的早于碧霞宫。至于早到什么程度,因为庙宇早已消失而无从考证了。即使在清代编纂的一些文献里,大多也只是记载了这座碧霞宫,而很少提及里面的孙膑祠。稍微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原因应是明摆着的。因为最早的时候,人们到孙膑祠里面来祭拜,是求得祛病消灾。

可是到了后来、尤其是明朝所建的庙宇越来越多,传说能够为人们祛病消灾的神灵当然就多起来了,有些还具有很高的神通和很大的名声。在这种情况下,前来祈求孙膑的人,就逐渐少起来。

庙里的道士为了生存,于是将里面的一处房屋改做了碧霞宫,俗称娘娘庙。里面供奉的是碧霞元君,民间称之送子娘娘,因此人们还将其称之为送子观音庵。试想在明代初期的潍县大地上,人烟还比较稀少,谁不盼望着多子多孙,于是都纷纷到这里来求子。尤其是那些没有孩子的家庭,更是对这里顶礼膜拜。正因如此,碧霞宫后来居上,其规模和影响都超过了原来的孙膑祠。

然而有关的孙膑文化习俗,在潍县大地上流传的依然十分广泛,这才将孙膑祠一直保存到了解放以后。更重要的,是这里完整保留传承了古代民间的大型活动——正月十六发老牛,这一活动完全是围绕着孙膑祠展开的。也正是由于这层原因,故而使得孙膑和庞涓斗智斗法的故事,在潍坊大地上流传甚广,并且许多人清楚,这里曾经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代战神孙膑的封地。

民国时期编纂的《潍县志稿》中这样记载:“东关碧霞元君庙,俗呼娘娘庙,内附有孙膑祠,凡人遇腿脚生疾,即许愿于是日(正月十六日)送以纸牛,堆垛如山,午后则运于河边焚之,火焰腾天,观者如堵。”这就将当时潍县正月十六发老牛的原因、地点和盛况,用极为简练的语言告诉了人们。因此古时《潍县竹枝词·春节即事百咏》里面,就有这样的诗句:“为求两腿病全瘳,孙膑庙前烧纸牛。一片青烟笼火海,欢声震动石桥头。”

那么什么是发老牛呢?当然是亲眼见识过的人最为清楚。传说孙膑当年急流勇退以后,便来到了自己的封地上。从此住在这里修身养性著书立说,并为当地民众做了大量的好事。更加令人称道的,是他的学富五车,精通《易经》,并且具有相当高明的医术。因此他也经常给封地上的人诊病。

可是当年的孙膑受人陷害,遭受了残酷的膑刑,也就是被割除了两腿的膝盖骨,因此无法正常的站起来走路。因此当地兴起的发老牛,也就是为孙膑送去充当坐骑的家畜。这样做,一是充分反映了当地人十分记挂和怀念着他;二是给他送去坐骑,好让他骑着牛出来给人们看病。这样以来久而久之,就衍生出正月十六发老牛的大型民间习俗活动来了。

 

当前栏目:文史博览
内容导航
最新文史博览
猜你喜欢
  1. 时政
  2. 国际
  3. 财经
  4. 教育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