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友们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中国传媒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王寿彭与他的1903 ——探索发现王寿彭中状元的来龙去脉(续十一)

2020-07-03 20:42:42 来源:中国传媒 编辑:王清机

导读:第十一章 青云之路——大比三场九日艰辛奋力拼搏非寻常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当属最重要的制度之一。而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就是三年举行一次的全国会试,同时又是

 胡一平

 

第十一章

青云之路——大比三场九日艰辛奋力拼搏非寻常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当属最重要的制度之一。而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就是三年举行一次的全国会试,同时又是科举程序里面最后一级的重要考试。凡是参加考试的合格者,便可以经过殿试称之为进士了。

进士一词的原意,是专指达到相当水平,可以进授爵位之人,也就是获得了进入朝廷做官的资格。当然衡量他们是不是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是应该用考试来确定的。在秦汉时期,这种考试称之为问策。也就是由皇帝亲自出题,参加者答卷。所打的卷子,便称之为问策卷。可以说在隋代以前,虽然有了问策考试,但其形势并不完备,所以还称不上科举或者是科举制度。

进士这一称号的出现,始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当年的隋炀帝,尽管在历史书籍中留下了不少的恶名,但他又是一位极为聪明、极有能力的帝王。在他的一生中,虽然做了许多荒唐的事情,但也从此留下了修筑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绩。所以说,从隋代开始设置的科举制度,包括里面的进士科目,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当年王寿彭梦寐以求的,便是在这次癸卯会试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一个进士头衔。

还有一层,科举会试又划分为两大部分,就是会试与殿试。明清时,举子们凡在会试前三场的考试中成绩合格的,都统称为贡士。贡士再经过殿试后,才可以称之为进士,并且有着三甲之分:一甲只有三人,也就是本次殿试的第一、二、三名,赐进士及第,也分别称之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入二甲的,人数就多了,分别赐予进士出身;最后的则为三甲,赐予同进士出身之名号。

在一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辞,极为能够打动人心,认为是人生之中的三大幸事。一是洞房花烛夜;二是金榜题名时;三是它乡遇故知。然而三大幸事中的含金量,又是极不相同的,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如洞房花烛夜和他乡遇故知,都是普通人能够做到和可以体验得到的。唯有金榜题名一项,达到如此的程度可谓是难上加难,即使在具有才华的人里面,得以如愿者也是幸运所及,凤毛麟角。

到了清朝末期,也就是王寿彭参加这次癸卯会试的时候,虽然这时的大清王朝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科举制度也将随之就木的时候。但此时的科举考试规模却更加庞大,竞争的程度也更加激烈。因为每一位醉心于科举、对金榜题名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衣锦还乡充满希望的举子们,都想挤上科举制度的这趟末班车。

这次癸卯会试像以往一样,也是连续举行了三场考试,每场都是三天的时间。也就是说,这样连续考试的九天里,每场三天的时间内,举子们都是要吃住在贡院里面的。当时王寿彭是在三月初八这天早上,与其他举子们一起进入贡院考场的。

在这里也有必要说一说,举子们在贡院里面的生活居住条件,可以称得上十分艰苦。里面的贡房,就是一间连着一间的小屋,每间大概只有3平米左右,仅够一个人在里面住宿和写字。这些贡房都是一间一间的连接着形成长长的一排,再有一排一排的排列起来,从上向下俯视,简直如同整齐划一、由无数简陋小房组成的网络一般。

还由于便于监督考生们在里面的举动,这些贡房不但不安装门,而且留出的门口面积极大,能够从外面一览无余的往里观看。参考的举子进入以后,便关上一道一米左右高的木质栅栏,这就成为临时的考场、也就是他们临时的家了。在里面最难熬的,便是寒冷的黑夜,因为当时的天气虽然到了清明时节,但到了晚上还是十分寒冷。对于原本身体就相对瘦弱、又是大病初愈的王寿彭来说,就更是如此了。

科举考试所考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经学方面的,这也是参加科举之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学识。中国历史上的经学一词,原是泛指研究各家学说要义的一门学问,但经过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划时代文化变革以后,经学就特指研究和学习传承的儒家经典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系统性学问。

其后随着经学的不断发展,进而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学术文化的主体,而且规模极为庞大,简直达到了浩如烟海的程度。即使人们生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几乎都与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到了清代中期,朝廷组织进行了一次浩大的文化工程,这就是组织大批文人收集、整理和编纂了《四库全书》。所谓《四库全书》之中的四库,分别是全书里面分为的四大部分,即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最为重要,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十个类别;里面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

这么多的经学内容真是博大精深,积淀丰厚,内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研究的成果,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研究、学习和推广,后世学者加以比较和筛选,选择出了其中的十三部著作,称之为儒学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在这些大部头的经书中,人们又选择四书五经作为其代表。

在经学方面,堪称是王寿彭的长项。他在早年的读书过程中,对经学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四书五经更是背诵得滚瓜烂熟。所以他在书写答卷的时候,完全能够做到得心应手,颇有些轻车熟路的感觉。尽管具有了如此雄厚的实力,他还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接到卷子之后,他先是仔细的审阅思考了一番,并不早早急于下笔,这就首先有了成熟的思路和撰写答卷的主要内容。

写作的时候,当然是先打草稿了。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思路,书写起来不但有了底气,而且思路泉涌,真有那种一气哈成的感觉。接下来便是加以反复的修改,将里面那些无用的句子和字词去掉,这就越发的精悍严谨起来。直到他觉得十分满意了,这才精心的抄写下来,一笔一划都很是讲究。也就是说,应该三天做完的这份答卷,王寿彭在第二天下午的时候,就已经早早地做完了。即使这样,他也是坚持着,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和品味。直到第三天早上开始交卷的时候,感觉十分自信他才走出贡房……早早地出了考场。

第二场的考试,对于王寿彭来说就相对的容易一些了。这次主要考得是诗赋文章,其目的是要检验考生们的文学功底。因此每个考生入场以后,要在答卷上作诗一首、赋一首、文一篇。当时的王寿彭是从三月十一日进入第二次考场的,当然与第一次一样,也是要在考场里面连住三天时间。

诗赋文章是中国文学宝库里的靓丽瑰宝,创作此类的作品,需要作者具有浓厚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能力。不但要在语言运用上凝练生动,使之形象性强,而且还要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一种特有的音乐美才行。因此就连语句的分行排列,都应该具有一定的要求和章法,必须注重结构上的形式美等。

在这方面,王寿彭亦很有发挥的余地。平日里他就喜欢唐诗宋词,以致达到了经常咏吟、清词丽句不离口的程度。做到这些,亦与他的书法爱好有关。因为在创作书法作品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将一些精美的诗词句子书写在上面。久而久之,使他不但对诗词楹联、著名文豪的诗词文章非常熟悉,而且还能够自己编纂和创作,并且达到了十分拿手的程度。这些平时的经历和熟练的程度,对他参加的这场考试大有帮助,以致进行得十分顺利。

与第一、第二场考试来说,第三场考试的难度可谓极大,所考的主要内容是试策,也是科举考试中最为重要的一场。历史上,试策也可以称之为策问,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议论、建议等。这种学问起源于汉朝,并且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的加以丰富和改进,作为考试内容的重要一项,一直延续到了明清。

问策考试中,就是要求考生依据考官所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等方面的问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其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对治国方略所具有的观察能力和独到见解。应该说明的是,科考策问所及的范围较广,可以涉及到政治、教育、生产、外交、经济、管理等方方面面。这些内容,比起前面所考的经学、诗赋来说,不但难度要求更大,也更加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实用的价值。

尤其是到了清末时期,可谓到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政治风云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了一起。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要想写成一篇有思想、有见地的测试文章,其难度之高可想而知。因为在答卷中,既要指出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又要对症下药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更重要的,还要揣摩朝廷所出卷子的用意,回答的时候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也就是既要见物见人,点播到位,但又不能激进偏激。也就是只有充分把握好了里面的分量和尺度,才能够受到青睐脱颖而出。

在这方面,王寿彭也是有所长处的,过去就经常研究和揣摩前辈著名学者所写的相关文章,尤其那些被人们视为典范的问策雄文,更是牢牢的记在心间。在这样的基础上,他还关心当时的时局发展,并且善于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因此他在三月十四日第三次进入考场以后,对自己的发挥十分满意。

也就是说,从三月初八日开始,王寿彭与其他的考生一样,接连进行了三场紧张的考试,直到三月十六日才告结束。在这一过程中,他对自己所交的所有考卷都充满了信心。因此在他内心的意识里,认为自己这次考中进士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00620204535.jpg

胡一平,出生于1953年,山东潍坊市人,作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潍坊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创作。主要著作有《兵圣全传》、《郑板桥诗书画精品集》、《追溯潍坊文化源头》、《潍坊五千年》、《古代潍坊十大爱情故事》、《一代名相——公孙弘》、《中国·潍坊》等书籍。并且在电视台、多所大学及网络上有《传统文化大讲堂》等系列讲座。

 

 

当前栏目:文史博览
内容导航
最新文史博览
猜你喜欢
  1. 时政
  2. 国际
  3. 财经
  4. 教育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