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友们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中国传媒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潍坊与红楼梦》研究系列之一 《红楼梦》与潍坊 ——探寻昌邑姜氏家族与《红楼梦》曹氏家族的关系(7)

2021-03-16 23:01:47 来源:中国传媒

导读:胡一平 十三 真事隐去——《红楼梦》叙事的独特艺术匠心 近年来,不少红学家认为,《红楼梦》所描写的贾政、宝玉一支,可能是根据地处江宁、苏州的李曹两家,当年发生过的实际状

 胡一平

 

十三

真事隐去——《红楼梦》叙事的独特艺术匠心

 

近年来,不少红学家认为,《红楼梦》所描写的贾政、宝玉一支,可能是根据地处江宁、苏州的李曹两家,当年发生过的实际状况所展开叙述的。

因为曹雪芹将这种特殊的亲谊关系看得极重,只有合在一起进行充分的发挥,才能够形成更为感人,更为全面的艺术效果。但是,这样合起来写的安排,也导致了实情的展示过程极其曲折婉转,往往给人云山雾罩,既真又假,似有还无的感觉。也正是这样的感觉,产生了难以企及的、登峰造极的艺术魅力。

这就出现了如此的一种现象,让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们费尽了心思。尽管旁引博证,苦思冥想,却还是不得要领,难以自圆其说。有些解读,看似十分的有道理,但再进行仔细地研究推理,又会发现在逻辑上有些讲不通的地方。这就导致了后来的红学研究之中,门派林立,相互争鸣的格局。

这种现象的出现,恰恰体现出了作者开始所声明的那样,就是要将原来的“真事隐去”,体现出了更加高明的独特艺术匠心。而且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实际上是与那一时代背景所一致的。也就是说,不采取这样的、也就是将真事隐去的手法,就无法编纂这部书籍了。所以才导致后来的人们,即使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却也难以破解里面主要内幕的障碍。因此将一部《红楼梦》称之为匠心独具的红楼密码,一点也不过分。

微信图片_20210316230613.jpg

从这里就可以大体的梳理出来,书中贾政的原型,应是曹寅的亲生儿子曹颙,但里面又添加了李煦的一个儿子作为参照,也就是将两个人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书中形象。而李煦这个儿子的形象,很可能就是暗指的脂砚斋。因此脂砚斋才在《红楼梦》点评中这样写道:“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也就是说他的姑母、即曹雪芹的奶奶,也就是《红楼梦》书中所说的贾母尚在。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已经明确的说明:整部书籍,都是在叙述家族的末世故事。脂砚斋在这里所说的代善,是指自己的上一辈,也就是指自己的父亲李煦,以及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同时也暗示了书中叙述的故事,并非一人一时之事,而是事关两大家族,是针对过去一段虽处于末世,但却依然繁华的经历上来加以记述的,并在记述之中得到了提炼与升华。尤其里面提到的太夫人尚在一句,就把书中故事的时间段落表述得清清楚楚了。

还有《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初进贾府的那一回。曹雪芹可谓心有灵犀,描述得格外生动有趣,极具那种名门大族的魅力风采,大凡读过《红楼梦》的人,几乎都对此有着深刻的印象。

其中有林黛玉前往拜见贾赦的一段叙述。大体的意思是,当林黛玉前来拜见的时候,贾赦不肯见面,这样的情节安排极为细致周详,也完全符合中国封建传统中,长辈对女性晚辈的回避礼俗。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刻画的这位贾赦,其原型人物便是当年曹氏家族里的曹頫。也正是在李煦向康熙皇帝全力保荐推举下,他才得以承袭了江宁织造的职务,也就是曹家第三个担任这一职务的人了。

能够加以佐证的,还有书中提到林黛玉拜见王夫人的时候,就是又欲拜见二舅父贾政的那一情节。但这次王夫人所说的原因,却是耐人寻味的含混:“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斋戒一词在这里出现,是与整个场景不大相符的。再者,斋戒应为佛教用语,即一个人朝佛以前所要做的准备工作。

如果与其他的场景联系起来看,就不难理解曹雪芹在写到这里时的良苦用心了,实际上是以斋戒作为隐喻,暗示这时的贾政、也就是曹雪芹自己的父亲——曹颙已经去世了。这就等于在告诉人们,当时的曹府之中,是由曹頫在主持家业的。也正是这样的注释与理解,方能够与前面所提到的史料记述吻合起来。

应该说明的是,当时的曹氏家族中,也就是曹雪芹所经历的时代。虽然是他的叔父曹頫、也就是《红楼梦》中出现的大爷曹赦担任了江宁织造的职务。但是曹颙、即《红楼梦》里面的贾政,也就是曹雪芹的这一支系并没有衰落下来,并且依然占据着曹氏家族里的主导地位,关键就是因为李氏、即《红楼梦》里贾母存在的原因。

而李氏所依赖的,就是自己的亲哥哥李煦,正是他的出面力荐,这才使得康熙皇帝特别开恩,任命曹頫继任,使得他们家三人连续获得这一肥缺,从而保住了曹家的富贵荣华。也正因为这样,才确立了李氏、即贾母在曹氏家族里说一不二的最高地位。

 

十四

正白旗包衣——细查李曹两家的真正出身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李士桢的儿子李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生于公元1655,卒于公元1729年,字旭东,号石廪,又号竹村,出身为内务府的正白旗包衣。

在这里需要先介绍李煦与父亲所在的正白旗。历史上的正白旗,为清代八旗之一。是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即公元1601年时,由清朝开国帝王努尔哈赤初定,当然是以旗色的纯白而得名。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正白旗所处的地位并不是很高。

至于正白旗地位的提高,应是从多尔衮死开始,因为当年的正白旗正是在他的统领之下,攻城略地英勇彪悍,立下了赫赫功绩。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便将正白旗纳入到自己亲自统领的三旗之中。可以说在顺治之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是有正蓝旗,只是在顺治皇帝掌握了正白旗之后,便与两黄旗并称为上三旗了,从此以后就成了大清王朝的定制。

应该说明的是,由于正白旗是皇帝亲自统领,因此旗内无王,应该说当时的皇帝,就是正白旗之王。因此正白旗也被称为皇帝亲兵,那些挑选出来侍卫皇室的官兵,几乎都是出自于正白旗。也正是由于这样,当年的李士桢才有机会进入皇宫,并且与皇帝攀上了关系,这才有了后来的飞黄腾达。

前面说过,李煦的出身为正白旗包衣。那么什么叫做包衣呢?这就要看大清王朝的制度了。包衣为清朝时期的一个专用名词,全称为“包衣奴才”,也就是“家生奴才”的意思。为什么这样叫呢?因为在满语里面,“家生奴才”是“包衣阿哈”的简称。若是用汉语则可以解释为“家奴”、“奴仆”或“奴才”。因此历史上的包衣,是出身于满族社会最低层的人物。

清代包衣的来源在以前的时候并不普遍,直到女真部落崛起以后,才开始盛行起来。主要来源当然是发动战争获得的利益,包括战俘、罪犯、负债破产者等,都会成为包衣。还有包衣所生的子女后代等,也依然为包衣,即是主人的财产。需要说明的是,成为包衣的人,是不分种族的。因为在包衣的里面,既有满人,也有汉人或其他民族的人。

平日里,包衣当然无人身自由,完全为满族贵族所占有,被迫从事各种劳动,如同奴隶一般。但包衣的地位,尚有转化的机会,一般是通过战功使其地位上升。但是还有一条重要的规则,一名包衣即使因为战功等原因,后来置身于显贵的地位之后,当面对其昔日的主子时,仍然要自称奴才,也就是需要保留着名义上的奴才身份。

正因如此,即使像李士桢做到了封疆大吏的高官,其出身依然是正白旗包衣。这样一来,李煦的出身当然就是内务府里面的正白旗包衣了。关于这些,都是出于皇宫档案的记述。而在实际上,从他出生之日起,大清王朝这种出身地位的划分,也就是主子与包衣之间的身份就已经非常淡化了。

清宫档案记载,在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3月的时候,李煦便接替曹寅,出任苏州织造一职。而原先担任这一职务的曹寅,则被派去担任江宁织造一职了。在这个重要的职务上,李煦一直干到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的岁末,连任时间长达三十余年。可以说,若不是康熙皇帝的去世,雍正皇帝的即位,他会在这个职务上继续干下去的。对于曹家来说,无疑也是这样。

康熙皇帝的去世,对于李曹两家来说,无疑就是一个晴天霹雳,表明他们的好日子从此走到了尽头。第一个出事的,便是苏州织造李煦,因为他在长达三十年的任职期间,仅亏空白银一项就达到了三十八万两。当这件事情被揭露出来以后,自然遭到了雍正皇帝的严厉惩罚和致命打击。

当前栏目:文史博览
内容导航
最新文史博览
猜你喜欢
  1. 时政
  2. 国际
  3. 财经
  4. 教育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