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友们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中国传媒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全国唯一《军鞋账》背后的红色故事

2023-11-18 12:40:19 来源:中国传媒

导读:在临朐县5A级风景区沂山脚下的北草山亭村,至今还流传着“山东红嫂”张鹏英的事迹。 原草山亭村是在今大关水库底下居住。1978年,因建设大关水库,原草山亭村240户、1187人,村庄整

 本网记者张彦 通讯员刘传党 花坛 

在临朐县5A级风景区沂山脚下的北草山亭村,至今还流传“山东红嫂”张鹏英的事迹。

原草山亭村是在今大关水库底下居住。1978年,因建设大关水库,原草山亭村240户、1187人,村庄整体搬迁到5处,分成草山亭村(4和7生产队)、南草山亭村(1和5生产队)和北草山亭村6和8生产队),2生产队迁蒋峪公社北侯家庄子村、3生产队迁蒋峪公社蒲子沟村,张鹏英所居住的村称北草山亭村

 

军鞋中蕴藏着深情厚

 图片1_副本.jpg

   张鹏英,1920年出生,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去世。在解放战争期间,她担任草山亭村的妇救会会长、村识字班班长,晚上她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教村里妇女学习文化知识,组织和发动村里妇女做军鞋、军袜、摊煎饼等。1948年,县委书记高奋等在九山区一带秘密活动,张鹏英作为村里的妇救会会长要到九山区参加县委书记高奋召集的会议,草山亭离九山有20公里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路上又有国民党反动派的条条封锁线,对一个裹着三寸金莲小脚的张鹏英来说,去九山开会有很大的难度。村里有头小毛驴,农忙时帮助村民下地干农活,农闲时也是村里的交通工具,为了安全,村里决定派一名民兵牵着小毛驴护送张鹏英,张鹏英骑着小毛驴打扮成回娘家去九山参加支前动员大会,受领村支前工作任务。回到村后,为了做到任务分摊到户,日后有账可查,村会计林效师用毛笔记录了支前的《军鞋账》“孙忠义,2口,摊鞋三双,支鞋底片半双,支壳子一张……”这是临朐县档案馆保存的珍贵档案《军鞋账》中的内容。这本长20厘米,宽15厘米,共72页的《军鞋账》,是临朐县大关区北草山亭村妇救会长张鹏英在解放战争时期保存的记账本,是村会计林效师记录了1948年该村71户家庭妇女制作军鞋的情况,主要包括每个家庭的户主姓名、妇女人数以及制作军鞋和领取鞋底、鞋面壳子、麻的时间、数量等内容72页。这年,张鹏英带领妇女做军鞋1500余双。

从《军鞋账》记载的内容来看,农户从妇救会支取麻,然后带回家自己搓麻线。据了解,麻线搓完后往往还要在白蜡上过一遍,如此使用起来麻线会更加顺滑。农妇们往往会将裤管卷起来,在腿上搓麻线,时间长了小腿往往被线搓得通红,针线筐里的那块白蜡也总是留有一条条深深的痕迹。然后再纳鞋底。战士们要行军打仗,鞋子磨损比较快,所以鞋底一定要结实。农村妇女们就将家里的破旧衣服和一些碎布条,先一层一层用浆糊粘好,一直粘到一寸多厚,在快干时再用大石头压上一二天,使之变得硬实。这些工作用俗话说就是“打确子”,而做军鞋最辛苦的活当属纳鞋底,麻线纳得越密越结实,做鞋的时间大多花在这上面。先用铜锥子在鞋底上使劲扎一个孔,而后再将麻线穿过,缝几针便将针在头上蹭一下。农村妇女白天种地干活做家务,做军鞋基本上都是选择在晚上凑在煤油灯下“挑灯夜战”,鞋底纳完后,再用刀将周围多余部分切掉。至此,一双硬邦邦的鞋底便出来了。最后一道手艺是缝鞋帮,鞋帮是要用针线缝在鞋底上的。厚厚的鞋底再加上一层鞋帮,要穿过麻线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鞋做完后,农妇们会一双双捆好送到村“妇救会”,再由区、县派专人统一送到部队上。虽然这本《军鞋账》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变得泛黄、陈旧,但它却是临朐人民在解放战争时期踊跃支前的缩影和佐证。历史无声,档案有痕,《军鞋账》的荣光将永垂青史,被人们永远铭记。

1986年,临朐县档案馆征集资料时,张鹏英将家中收藏的《军鞋账》交给了县档案馆收藏,这只是一部分,多数账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92年,张鹏英被山东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被山东军区政治部、山东省民政厅、山东省妇联授予“山东红嫂”称号。1994年,《军鞋账》曾先后参加过全国党史资料展览和山东省特藏档案展览,确定为全国唯一一件反映沂蒙革命老区农村妇女踊跃支前做军鞋的珍贵档案。2015年4月28日,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妇女们做好的军鞋、军袜由村的民兵和民工组成运输队集中送到区,区按照县支前指挥部的安排,再安排运输队送到指定的支前点或者兵站。农妇们虽然没有经历前线的枪林弹雨,但她们的一针一线是支援前线必不可少的存在,这一双双军鞋中蕴藏的是临朐人民对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深情厚谊。

参战支前当模范

临朐县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朐人民一直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当时,全民总动员,踊跃参战支前当模范,全县的各村普遍在做军鞋、碾小米、摊煎饼等用来支援前线。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征途中,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参军,在支援前线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将热血抛洒在战场,将生命扎根在前线,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46年,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大肆进攻解放区,挑起了全面内战,值此危急时刻,临朐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在中共临朐县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拥军支前运动。临朐民兵积极配合军队机动作战、担负战场勤务、安全警戒、通信保障、工程保障、运输保障、技术保障和卫勤保障等任务。

19466月,中共临朐县委领导全县人民掀起反蒋保田,参军支前运动,提出支援前线,保卫和平”“武装起来,保卫翻身利益”“充实主力,消灭敌人再回家等口号。各区分配动参新兵任务2040名,区区都超额完成任务。有些小村参军1个班,大村参军1个排,1个点1个连,1个区1个新兵营。大关区1次就参军近百人。11月,县支前指挥部成立。1947年3月,各区、村相应成立支前委员会,负责动参支前工作。1947129日,县委通报表扬完成动员参军和支前任务的区干部。给区委书记马守青(米山)、张勇、于龙德(大关)、朱先来(营子)、王雪农(城区)记二等功,记三等功者25名。到12月,全县参军1537人。在参军热潮中,涌现出许多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争”“村干带头的动人事迹。米山区东文山村孔明吉因儿子刚刚12岁,他就动员女婿王传孝光荣入伍。石家河村王彦祥、史宗贤带头送子,孙洪太带头送弟、谭大嫂带头送夫参军,该村一天有8名新兵入伍。

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全县从干部到群众纷纷行动起来,踊跃支援前线,18岁至25岁的青壮年全部登记造册,随时听调支前。1946年夏天,全县调集3.65万名民工,组成担架队、运输队,支援华东野战军在南麻围歼国民党军队。后方妇女为支前碾米磨面10余万公斤。194711月,九山区出担架110副,纸坊区出小车200辆,南流区出挑工400名,他们跟随部队长途跋涉,日夜兼程,运送物资,转运伤员。途中遇雨,他们提出宁肯淋湿了人,也不能叫粮食弹药受潮!自觉地把蓑衣、苇笠或脱下衣服盖在物资上。他们有时冒着炮火到前线抢运伤员,有时运送伤员一天跑100多公里,很多人脚累肿了穿不上鞋,就穿着袜子或赤着脚赶路。秦忠荣模范担架班,为及时运送伤员,曾连续6个昼夜不停步。为确保部队物资需要,临朐人民发扬自我牺牲精神,勒紧腰带,节衣缩食,粮食、柴草、油盐、咸菜、鞋袜等,尽力保证。临朐的广大妇女不仅承担了全部磨面、碾米的任务,还日夜不停地为子弟兵缝制棉衣、棉被、鞋袜等。因物资条件差,布匹棉花紧张,很多群众把自己棉衣、棉被中的棉花撕出来,絮到前方战士的棉衣里。

1947年,在莱芜、南麻、临朐战役中,全县人民为保卫家乡,保卫胜利果实,积极支援解放军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全县人民抬担架搬运伤员,推小车、挑担子向前方运输军需物资,军民一家,同仇敌忾,为取得战斗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民子弟兵所到之处,人民群众宁肯自己吃糠、吃地瓜叶,甚至以树叶、野菜充饥,也要把小麦、玉米、小米、高粱做的煎饼送给部队;宿营时,有的群众把刚结婚的新房腾出来给部队住;妇救会、识字班的妇女抢着缝洗衣服、鞋袜;许多老大娘把自己赖以换油盐的鸡蛋拿出来,甚至杀掉正在下蛋的老母鸡,送给部队的伤病员。特别是在阴雨连连的临朐战役中,临朐人民做出的支前贡献更是巨大的。担架队员怕淋着伤员,脱下蓑衣来盖在伤员身上,摘下苇笠遮住伤员的伤口。临朐战役的一天夜里,担架队员冒着瓢泼大雨刚把弹药从8公里外运来,未及休息又接到前线急需手榴弹的通知,民工们立即扛着弹箱,摸索着通过敌人四道封锁线,将手榴弹送到前线阵地上的战士手中。

临朐战役即将结束,大部队要火速转移。这时城东南一个村里有部分伤员急待转运。纸坊区担架队接受任务后马上赶到,他们从南面进入村庄,敌人也从西面进了村。担架队员冒着生命危险,抬着伤员,一夜跑出百余里。队员刘维禄的鞋跑掉了,两脚划破鲜血直流,一步一个血印,仍然坚持赶路,直到把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194710月,人民解放军收复临朐城,转入全面反攻阶段。11月,根据鲁中区党委指示,中共临朐县委决定九山区出担架500副,2500人;纸坊出小车200辆,400人;南流、盘阳区出挑夫500人。各区都派干部、民兵带领,月底全部调齐支援前线,超额完成任务。九山区龙响店子村王永昌在这次支前中荣立一等功。

19482月,潍县战役前夕,县委在宋庄召开区委书记会议,会上提出度荒、春耕春种、支前、防特、建党的任务。会后各区订出计划措施,掀起一切服从前线、一切支援前线的支前热潮。潍县战役中,全县动员大批民兵、民工支援前线,为战役胜利做出积极贡献。

支援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历时66天。国民党军先后投入80万人,出动飞机高达2957架次。华东野战军参战兵力达到60万人。战役消灭国民党军共55.51万人,解放军阵亡2.59万人,敌我损失比为4.06:1。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共出动民工543万人支援前线。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陈毅司令员讲到:“500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用小米喂出来的”“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沂蒙人民支援人民军队的真实写照。

19489月末,根据临朐县支前指挥部的指示,南流区委召开有各村村干部参加的支前工作会议。区指导员(即区委书记)武德隆在会上作动员报告。根据上级指示,要南流区组建一个150人的挑子连支援前线。各排下设三个班,班长由各班选举产生。名单公布后,要求各村干部回村立即发动,三天内落实。这次有挑子连任务的村是:东张龙村、河北村、大辛中村、下河村、刘家庄、姚家庄、马家庄、夏家庄、郭家庄、东官庄、西官庄、龙门山村、庞家庄、南姬家河村、北姬家河村和瞿家圈村。1011日(农历九月初九日),区委通知各村民工到南流集合,成立临朐挑子营,任务是给部队运送粮食和弹药,大家踊跃报名,当天成立;第二天早饭后即出发,当天驻进了大关区侯家砚峪村。此后,为避免敌机轰炸,改为夜间行军,白天休息,第三天天亮前到达沂水县道托村。他们夜行晓宿,过沂水,经莒县,最后在夜间冒雨驻进莒南县邢家水磨村。这里是老解放区,当挑子营到达时,当地政府早已组织群众把住房安排好,并打好地铺。当时这个村已忙于秋收、秋种,村里的青壮年们参军的参军,支前的支前,在家的大都是老幼和妇女。挑子营的支前民工大多数是青年,识字的不多,讲不出大道理,可各人心里都明白,大家表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不再受二茬罪”。大家都把决心书贴在扁担上,有的还把“坚决和蒋介石决一死战的口号写在扁担上。民工们个个士气高昂,信心百倍。

在邢家水磨村住了五六天,晚上到莒南县王家坊粮站,每人挑了25公斤小米,随军南下,奔赴淮海战场。临朐挑子营随部队连夜行军,第二天就到达郯城县城。盘踞在县城的国民党地头蛇王洪久部被人民解放军一举歼灭,挑子营进城时,战斗的硝烟尚未散尽,到处有敌军的尸体、伤兵及丢弃的各种物资,有的伤兵被挑子营的担架队抬下去治疗。

淮海战役一开始,人民解放军就以凌厉的攻势给蒋军以重创。蒋军出动大批飞机狂轰滥炸,他们企图炸毁运河大桥。但在解放军猛烈的还击下,飞机不敢低飞,只在大桥周围胡乱扔几颗炸弹,掉头逃走。大桥周围的弹坑比比皆是,但大桥安然无恙。敌机一走,解放军部队、挑子队、担架队抢时间过运河大桥。

1948年底,淮海战役进入最后阶段,国民党军的主力已大部被歼,只有第二、第十三两个兵团被围困在安徽省萧县和河南省永城一带。进入腊月,天天下雪,地上积雪盈尺。挑子营驻在萧县张楼一带,从莒县挑上的小米,一直挑到解放徐州。徐州解放后,上级指示把小米卸在黄河口车站,改挑面粉和熟食,有的则改为挑送弹药。蒋军已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靠南京派飞机空投物资。因包围圈逐渐缩小,敌机怕解放军炮火射击,一到战场上空,仓皇把物资(食品、枪支、子弹)扔下就掉头飞去。空投的物资十有八九落在解放军的阵地上,落入敌军阵地上的那一小部分,蒋军你争我夺,争抢时竟相互开枪射击。他们把老百姓吃的东西都抢光了,就杀战马吃,被俘虏的蒋军中,有的口袋里装有切碎的马皮,有的还边走边嚼。1949年元旦这一天,挑子营把热腾腾的白面肉包子冒雪送到前沿阵地,战士们把包子串在刺刀尖上,在战壕里高高举起并大喊:蒋军弟兄们,过年了,备有大量的白面包子,你们快过来吧,别给蒋介石卖命了,只要过来就请你们吃个够。不要怕,我们优待俘虏。这一招还真灵,到夜间就有蒋军三五成群地偷偷向解放军投诚。对投降的先让他们吃饱,再对其进行教育,然后把枪还给他们,并让带上几个馒头,放他们回去。被放回去的偷偷宣传解放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到夜间就有成班、成排的蒋军携械向解放军投降。当时在民工中就流传着一个馒头俘虏一个排,馒头的威力比大炮大的笑谈。

194916日(腊月初八),人民解放军对蒋军发起总攻,经四天的激烈战斗,全歼第二、第十三两个兵团,生俘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击毙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到1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结束后,于1949123日(农历腊月二十五)淮临挑子团到青龙集参加庆功大会。凡参加支前的民工大都荣立三等功。临朐挑子营三连司务长孟繁兴,因筹集给养等方面成绩突出荣立一等功。给立功人员都颁发立功证书,证书上印有立下功劳人人敬,功上加功更光荣两行字。另外,给每位参战人员颁发了淮海战役民工服务证。会上宣布:民工的支前任务已经胜利完成,可以集体回家,并发给粮票、柴票和菜金。第二天以连为单位返回山东。民工们都满怀胜利的豪情,回家过了个团圆年。

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期间,中共临朐县委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发扬光荣传统,踊跃支前。在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等口号的鼓舞下,全县人民掀起一次又一次支前、参军热潮。各区普遍建立起支前站,区长任站长。在交通要道的重要集镇都设立民站,接待过路民工,安排他们的食宿。据不完全统计,在5个月内全县送新兵2677人,出担架6583290人,小车1万余辆1.33万人,挑工1171人,修路工2177人,押运、押俘及其他民兵、民工1.13万人。共运粮294万多公斤,道木1.46万根,做军鞋、军袜8.30万双。寺头区金山村刘文香参加担架团支援淮海战役,荣立一、二、三等功各1次,中共鲁中三地委支前指挥部奖励他步枪一支。

1948年,临朐支前子弟兵团支援淮海战役及解放南京、上海、杭州战役。随军6个月,经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征战万里,其中蒋峪区40名民工编为一个排,他们冒严寒、涉淮河、背伤员、押俘虏,胜利完成任务,被授予支前模范排光荣称号。这个排立一等功5人,二等功7人,三等功18人。19492月,为支援渡江战役,全县捐献粮食达82.5万公斤。据统计,19481216日至1949120日的36天中,纸坊、嵩右、盘阳、高庄、米山、城区、南流、九山、大关、蒋峪等10个区出动小推车2220辆,往沂水、苏村运送军粮46.05万公斤。

男子支前,后方妇女忙着磨米面、摊煎饼、烙面饼、缝慰问袋、做军鞋军衣,支援前线。1948年,九山区上城隍村派出30名民工支援淮海战役,村中130多名妇女一个秋季做军衣4000套。人民政府奖励他们小米3000公斤,她们又全部贡献出支援前线,华东军区后勤部先后授予她们支前立功锦旗两面,至今锦旗还珍藏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里。泉庄村支前小组,一年做军鞋400余双,全村一天一夜碾小米2500公斤,该村被评为全县支前动参模范村,奖励耕牛2头。草山亭村的张朋英带领妇女做军鞋1500余双,东岸头村的识字班长魏长英在紧急的时候,白天做军鞋,晚上做豆腐供应解放军。石灰窑子村的女村长姜金礼、南杨善村的识字班长刘秀英等,都以身作则,带领全村妇女碾米磨面、慰问伤员,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194812月,米山区妇女仅用4天时间就做军鞋5万双、袜子4000双,寺头村63名妇女做160双军鞋、80双袜子。九山区冕崮前村25名妇女五天五夜赶做军鞋80双。1948年冬,全县又有2256人志愿入伍。19492月,1332人光荣参军入伍。

传承红色基因

人民解放军不论是从临朐路过还是驻防,都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和新年等重大节日,县内都组织拥军活动。1951年,支援抗美援朝,全县人民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把增加的收入捐献出来买飞机大炮。至11月底,县内参加捐献的有27万人,共捐出32亿元(旧人民币)。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以来,至1987年,群众向前方军人寄慰问信4108封,寄各类土特产品700多公斤, 军人家属向前方寄慰问信661封。仅1985年6月,全县妇女绣有“杀敌立功”“保卫边疆”等字样的鞋垫即6000多双,寄赠云南边防将士

在一次次的支前行动中,临朐人民彰显了他们英勇无畏、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在解放战争中,临朐人民拥军支前成为规模最大的运动。如今,村里的中老年妇女还有做军鞋、军袜穿的,临朐县内还有一支队伍在做军鞋,无框服饰传承了手工做布鞋的传统非遗工艺,不断创新,制作了红色军鞋、便民鞋等多种系列。为乡村振兴,形成了产业化发展,发扬了沂蒙革命老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革命传统。手工布鞋在临朐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双鞋更是一段历史,一个记录新时期乡村振兴发展的地标产品。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临朐县是国务院批准划定的沂蒙山革命老区18个县(市、区)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红色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临朐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红色文化的征集、利用、宣传作为一项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载体、手段,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大力弘扬红色传统,着力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接地气,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挖掘红色档案史料

在临朐这块红色热土上,曾留下过陈毅、粟裕、迟浩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在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伟大征途中,勤劳勇敢的临朐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和支前,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仅载入史册的革命烈士就达1500多人,

在新的历史时期,把这些红色档案收集好、保管好、利用好、宣传好,让红色基因、红色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县委组织部、县人武部、县融媒体中心、县档案馆、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县委老干部局、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县红色文化研究会等部门发布征集公告,主动上门征集、接收捐赠、聘请荣誉馆员协助征集、开展红色记忆口述访谈活动、录制专题片等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征集红色档案资料。沟通协作,整合全县红色档案资源,不断扩大、丰富馆藏红色档案内容。至2022年,县档案馆征集革命历史档案260卷,建立临朐革命先驱、首任人民政府县长、烈士高奋档案全宗,抢救性挖掘、采编、录制了一批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口述档案和老党员事迹专题片等红色档案;这些红色档案资料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共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和有效载体。

建设红色文化史馆

临朐县先后建立中共临朐县委诞生地展览馆、临朐县烈士陵园之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临朐县最早基层党组织展览馆、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支队旧址(临朐)展览馆、淌水崖水库纪念馆及12家村史馆等;编辑出版《中共临朐地方史》第一卷(1921—1949)、《中国共产党山东省临朐县组织史资料》(1925—1987)、《临朐红色故事》(第一辑)和(第二辑);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第一手红色档案资料,用一份份原始材料、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件件宝贵实物,真实还原一个个感人故事、一幕幕动人场景,深刻展现了临朐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和革命先辈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同时,县关工委以“弘扬红色传统,讲好临朐故事”为主线,突出临朐红色故事为特色,聘请12名退休的老干部进学校、进社区义务宣讲临朐的红色故事,已建成县级红色主体公园5处,沂山红色栈道和朐山英雄之路红色景区2处,华艺雕塑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基地1处。临朐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临朐县拥军优属促进会等组织相继成立,在县内大型广场、公园安装红色题材雕塑、制作革命先烈事迹展板、设置红色故事演播厅等方式,成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打卡地”。2017年,临朐县人武部联合县档案馆举办“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临朐)红色传承展”和“临朐红色故事展”,内容包括革命斗争史、在沂山地区战斗过的将领、临朐籍优秀儿女风采、民兵参战支前和与临朐相关的16个典型红色故事等9个专题,制作版面50块,面向党员干部、市民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展出。

宣传临朐红色文化

临朐县创新传播方式,拓宽宣传途径,扩大宣传阵地,既利用报纸、杂志、图书、电视等传统媒体,又借助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大纪念活动,大力传播、弘扬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档案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陆续已在国家级、省级等报刊、网站发表红色档案文化文章、报道70余篇;在市、县电视台播出《红色记忆·口述档案》系列纪录片25集、《临朐县建国前老党员事迹专题片》8集;在“临朐档案”微信公众号上开辟“红色档案”专栏,精心录制“读档时光”之红色档案专题,其中临朐县《军鞋账》《致敬!临朐支前模范》《高奋的戎马一生》等13个红色档案故事、纪录片,先后登陆“学习强国”APP山东学习平台;编印成红色故事图书《初心筑梦》,作为全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学习教材。2022年10月12日晚21时41分,中央电视台国防频道(CCTV-7)《军迷行天下》播出喜迎二十大、山河映初心“沂蒙山下军鞋账”专题片,主要记述解放战争期间,临朐县北草山亭村妇救会会长张鹏英收藏的《军鞋账》及背后的故事,以《军鞋账》为题目,展示临朐县支前指挥部发动和组织民兵、民工踊跃参战支前的故事,播长26分39秒;重播4次。

图片2_副本.jpg

 1948年,九山区上城隍村妇救会获得华东军区后勤部授予的“支前立功”锦旗

图片3_副本.jpg

图片4_副本.jpg

图片5_副本.jpg

图片6_副本.jpg

临朐的红色文化宣传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图文资料与视频音频信息互补、线上与线下联动的立体化宣传红色档案文化的新格局,推动红色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时空变迁,精神永恒。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学习党史,从中汲取强大的奋进力量,矢志不渝,锤炼初心,努力在工作实践中践行使命和宗旨,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走在前列谋发展、脱贫攻坚奔小康、联系群众解民忧、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先锋的良好风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栏目:人事
内容导航
最新人事
猜你喜欢
  1. 时政
  2. 国际
  3. 财经
  4. 教育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